news center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新闻动态 > 正文
  2017年3月6日下午,江苏省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邀请来宁访问的台湾大学图书馆林光美女士举办学术讲座,讲座在南京南京大学仙林杜厦图书馆五楼会议室举行,来自全省的主要高校的70余位同行参加了讲座,江苏省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罗钧主持了讲座,林光美女士讲座的题目是:“翻转中的图书馆 - 从案例看图书馆空间的嬗变”。

     林光美女士是江苏省高校图书馆界的老朋友,长期以来奔走两岸。为高校图书馆界的交流与合作贡献良多,她也曾长期担任台湾大学图书馆的负责人,在图书馆管理、数字化建设以及图书馆建筑等方面,积累的丰富的经验和学养。本次讲座,她从当今主流的图书馆建设理念入手,并以欧洲、日本、台湾地区的大学和公共图书馆建设方案为例,较为系统地介绍了在当今图书馆转型过程中,欧洲、日本、台湾地区图书馆界、建筑界,从理念到实践所做的有益探索。

     林光美女士首先引用著名的国际建筑大师、美国近代建筑师路易斯 康(Louis I kahn,1901-1974)的名言:“图书馆空间的起源,来自一个人拿着书本走向光明”,作为讲座的开篇词,她指出无论社会如何发展,时代如何变迁,图书馆的历史使命依旧,没有改变,图书馆依旧是知识的殿堂,依旧是校园中学术精神的象征。

     当今图书馆面临着新的外部环境的挑战,环境的变化要求图书馆的服务、环境进行升级转型,以适应读者需求的变化,首先,读者行为方式、关注的兴趣与以前有很大不同。新一代的读者对计算机、网络、3C(计算机、通讯网络、消费类电子产品)设备的依赖日益增强,这种依赖已经改变了一代人的生活方式,由此产生了图书馆与读者需求与期待差异和距离感。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与云服务的崛起,以及Google以及类似现象出现,导致图书馆读者的流失。迫使图书馆在经营管理与服务亟待做出转型。

     林光美女士认为,图书馆服务模式转变的基本出发点,是关怀、互动、多元、终身学习、公益,始终以人为本,创新服务,以此为起点,空间建设与改造以营造人与信息的交流空间、人与人自由交流空间、人与书本交流空间,以及与光线的结合,打造出友善、温馨、创意、明亮的空间为目标。图书馆的空间,应当围绕“功能+空间+美学”展开,以人为中心,图书馆建筑外观,决定了读者要不要进去,而内部环境,才会让读者决定是否继续使用,是否会再来。所以,空间的打造,既是创建书空间,也是在创造文化空间,在时光流转中,文化是唯一值得留下的重要资源,才能留住读者。透过文化建设,点亮图书馆,让文化融入建筑,营造舒适阅读空间。个人、人的活动与空间三者之间的互动,是体现文化的最好方式,其中书就是图书馆最好的装饰。

     图书馆的内部空间,应以读者的精神需求和体验为目标,具备6个特性:
    1. 区域划分有主题特色,不同地方有不同特色。
    2. 区域的组织具有秩序性,空间的组织严谨,却有活力。
    3. 活泼、趣味性,构建具有吸引人潮特性的图书馆空间。
    4. 内部空间具开阔、穿透、具有层次性,营造出空间的丰富美感、有深度。
    5. 布局的方向性,出入、上下的主动线设计,简洁、清晰。
    6. 整体规划具有前瞻性、弹性,各空间的设计可弹性使用,根据需要变化场景。

     新一代图书馆的建设趋势,应符合 LIBRARY 2.0的四原则:
    1. 图书馆无所不在(The Library is Everywhere),强调使用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均可以获取图书馆所提供的内容。
    2. 图书馆无所不通(The Library has no Barriers),图书馆能提供各种来源的信息,并为用户提供互通平台,以解决跨系统的使用障碍。
    3. 图书馆欢迎参与(The Library Invites Participation),图书馆主动了解用户的需求,鼓励使用者参与,并且提出对图书馆的建议与想法。
    4. 图书馆采用弹性的优势(BoB)系统(The Library Use Flexible Best-Of-Breed System),能主动的与技术合作伙伴一同开发具弹性架构的系统。

     图书馆人、读者所期待的理想图书馆:
    1. 一栋“好用”的图书馆,“阅读”与“学习”浑然一体的理想场所。
    2. 不是藏“书”的建筑,而是充满“信息”的大仓库。
    3. 健康的、明朗的、具有整体感的、有秩序的图书馆。
    4. 功能、空间布局、材料技术、服务手段紧密结合的完整设计的图书馆。
    5. 富于文化内涵、艺术元素,具有动与静、学习与研究相融合的艺术氛围的图书馆。

     在案例分析中,林光美女士分别剖析和解读了日本的东京工业大学、东京都大学图书馆、成蹊大学信息图书馆等图书馆,欧洲的乌得勒支大学图书馆、柏林自由大学语言大学图书馆、台湾地区的台湾大学总图书馆、辜振甫先生纪念图书馆、新竹清华大学图书馆以及桃园县图书馆等典型个案,分析了各自的建筑与内部空间的设计特点。

     林光美女士指出,建筑能否实践的关键,是建立在人际关系上。只要人与人之间能建立互信,那无论是在何处,都能实现美好的建筑。大学新校区规划,往往把图书馆尊为标志性建筑,将其置于校园中心轴线上,或校园空间上的中心位置,其弊端是过于偏重形式而忽视了人的使用。当今的大学图书馆越来越趋向于知识共享和交流的场所,更应关注营造环境,贴近与方便校园生活,真正成为师生想去的“知识集聚的殿堂”、“知识共享的起居厅”。正如台湾著名建筑师沈祖海所说的:“图书馆绝不可能只是储存大量冰冷知识的大型数据库,也应该还是一个开敞的公共场所,吸引全校师生触发各种学习活动的地方,未来校园中的图书馆将会朝着更亲切可及的方向设计”。(南京大学图书馆供稿)

               

上一篇:陆庆龙绘画作品展在南京大学开幕

下一篇:“江苏省十佳青年志愿者”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