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下午,三融实践园A107大师工作室内书香与丝线交织,2025年学院职业教育周系列活动之一,“春绽半湖,‘悦’启未来”第二十届校园读书节系列活动非遗匠心课堂在此展开,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先进女能手”、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苏绣)代表性传承人卢福英携其著作《苏绣的密码》走进校园,进行图书捐赠与非遗苏绣技艺传授。活动由图书馆主办,纺织与艺术学院党总支协办,纺织与艺术学院总支书记许磊、纺织与艺术学院关工委委员周谨及30余名非遗苏绣爱好师生代表共同参与,图书馆副馆长陈寒主持会议。
以书为媒,传递匠心火种
活动在陈寒副馆长充满诗意的开场白中正式开始,她以“五月的风,带着书香与针线的温度”为引,将苏绣比作“中华工艺美术库的瑰宝”,而卢福英大师则是“用毕生心血守护非遗之光的匠人”,她对卢福英大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随后,卢福英大师讲述了《苏绣的密码》的创作初衷。这本书凝聚了她50余年的刺绣智慧,以“谈心式”笔触还原苏绣技艺与文化内涵,从单幅小品到巨幅长卷《姑苏繁华图》,每一针每一线背后皆是“文化的密码”。“苏绣技术以口、手相传,难以成书。很多刺绣书籍专注于苏绣的技巧,而忽略了苏绣的文化属性和内涵。技巧固然重要,但缺少了文化的支撑,就很难成为艺术。因此我以讲故事的方式,把苏绣历史、文化、沿革、传说与绣娘的生活环境、思想融入书中,用图文关联的方式阐述专业技术方法,让读者并不仅限于刺绣从业人员,也不限于苏州地区,而是面向广大喜爱苏绣的人士,使他们能全面了解苏绣,了解每一幅绣品所传达的工匠精神与厚重的中华传统文化。撰写此书,是希望将经验回馈社会,让非遗跨越时空界限。”卢福英动情地说道。现场师生凝神倾听,仿佛透过书页触摸到了非遗文化的深邃内涵。
捐赠仪式上,卢福英大师与陈寒副馆长共同完成了图书交接。这一递一接,不仅传递了知识的火种,更象征着非遗传承的接力棒交到了青年一代手中。
以言为引,共话传承使命
纺艺学院关工委委员周谨对卢大师的慷慨捐赠致以最诚挚的感谢,他指出苏州经贸学院与苏州丝绸渊源颇深,多年来纺艺学院丝绸、纺织类专业建设内涵上一直在传承、延续。此次“刺绣大师”卢老师走进学校,赠书传技,架起了我们与传统非遗文化亲密接触的桥梁。他代表纺艺关工委的全体同志表示,将全力支持同学们开展苏绣非遗学习,希望同学们能通过书籍阅读与实际操练,在一针一线中沉淀耐心,感受苏绣“巧手夺天工”的魅力,在丝缕交错间体会“十年磨一针”的大国匠人精神,领悟文化自信。
纺织服装与艺术传媒学院党总支书记许磊表示,此次活动不但有大国工匠传技、丝绸非遗传承的重要意义,还对学院的美育教育、职业素养教育育人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卢老师捐赠的不仅仅是关于苏绣的书籍,更是在传递苏绣非遗文化的火种,体现了卢大师对传统文化传承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他指出美育中心将搭建平台,支持开设苏绣课程,推动非遗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为苏绣技艺及丝绸文化的传承弘扬和创新发展做出贡献。
以针为笔,共绘非遗未来
捐赠仪式后,卢福英大师的非遗匠心课堂开启。她从基础的穿针引线开始,耐心讲解了劈线、捻线和针尾线以及不同苏绣针法的工艺特色,并传授了滚针绣法。现场气氛热烈,师生们围坐在绷架旁,手拿小小银针,在卢大师手把手的指导下认真地尝试绣制纹样,并时不时地提出疑问,一针一线间,充满了对传统技艺的敬意。看似简单的绣绷上,丝线在银针牵引下穿梭,逐渐勾勒出鲜艳的玫瑰花朵,师生们在实践操作中,逐渐掌握了一项苏绣基本针法,体会到非遗苏绣的文化内涵和 “以针代笔、以线为墨”的独特魅力。卢大师在指导中讲道:“刺绣如做人,心静则线稳,耐得住寂寞才能绣出精品。”参与学生感慨:“每一针都需心手合一,专注、静心、耐心,这让我深刻理解了‘工匠精神’的真谛。”

以青春立誓,共启职教新篇
活动尾声,全体师生手持《苏绣的密码》与卢福英大师合影留念。陈寒副馆长在总结中表示,卢大师用她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文化自信,源于对传统的敬畏;真正的传承,始于对匠心的追随,“愿青年大学生以卢大师为楷模,以自信为帆,以创新为桨,在挑战中精进,让“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融入血脉;在传承中创新,用青春之力守护非遗瑰宝;以专业素养追随匠人匠心!让中华文化在世界舞台绽放异彩!
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为校园读书节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搭建了非遗文化与青年对话的桥梁。卢福英大师用她的坚守与热忱,为师生上了一堂生动的文化自信课,传播了苏州区域优秀传统文化及工匠精神所代表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等。未来,学院将让非遗文化在校园扎根、生长,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贡献职教智慧。

(图书馆 撰稿:沈戈鹰;摄影:大学生记者团;审核:陈寒)